深江高铁跨越珠江口狮子洋 抗水压防腐设计保证隧道行车安全
6月10日,来自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江门工程建设指挥部消息,开工近一年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项目,即新建深圳至江门高铁(以下简称深江高铁)重要控制工程,跨越狮子洋的珠江口隧道工程进展顺利,斜井进洞二三十米,盾构部分将于11月始发。
深江高铁途经深圳、广州、东莞、中山、江门5个地市,是深圳至茂名高铁组成部分,线路全长116公里。珠江口以隧道方式下穿,工程位于东莞、广州之间的珠江入海口,隧道全长13.69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计划工期为56个月。
“珠江口隧道设计采用矿山法+盾构法组合施工。矿山法段最大埋置深度达到了115米,盾构法隧道最大水压1.06兆帕,超过10个标准大气压,与著名的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公路隧道水压力相当。”承担全过程设计的中国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隧道院(以下简称中铁六院隧道院)负责人贺维国说。
如此大的水压,深江高铁跨越珠江口为何要采用全程水下隧道方式?面临的技术难点,设计方案如何解决?
桥、隧方案论证比选长达10年
深江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沿海通道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后,粤港澳大湾区将实现高铁半小时生活圈、经济圈。
跨越河湖江海,或用桥梁、隧道,或用桥隧、岛桥隧。
深江高铁跨越珠江口狮子洋,为何要采用全程水下隧道方式?
贺维国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深(圳)茂(名)高铁江门至茂名段已于2018年开通,江门至深圳段,需要跨越珠江口狮子洋海域,因地理环境因素十分复杂,考虑经济技术多种因素,公铁两用桥方案、单一桥方案、隧道方案均有各自特点,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一直未有定论。
根据规划图,该深茂高铁公铁两用大桥从东莞虎门(沙角炮台对面)引出,跨狮子洋后进入广州南沙。
“桥梁、隧道方案论证比选,长达10年时间。”贺维国说。
多数专家认为,桥梁方案采用公铁两用大桥,可增加跨江经济效益,但对城市规划、通航及防洪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且在建设期,桥墩的施工对海洋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后期运营维护阶段,桥梁应对海洋环境及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较差,运维成本较高。
经长时间反复科学比选,2017年8月,国铁集团发布第一次《新建铁路深圳至茂名铁路深圳至江门段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将深江高铁跨越珠江口方案,由虎门公铁两用大桥改为隧道形式。
新老方法结合应对复杂作业环境
珠江口隧道是深江高路控制性工程,海域段长约11.05公里,采用“盾构+矿山”组合工法施工,预计在2025年建成通车。
“大湾区目前有3条在建穿海铁路隧道,分别为广湛高铁湛江湾海底隧道、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和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其中珠江口隧道长度最长、埋深最大、技术难度最高。”贺维国说,这条隧道工程水文、地质极其复杂,周边环境水腐蚀性较为严重。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建成的最大水下铁路盾构隧道是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隧道,最大埋深为64米,最大水压0.78兆帕。
“如此大的埋深和更高的水压,为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蕴藏着更高的风险。一旦出现任何偏差,后果不堪设想。”贺维国说。
珠江口隧道需要穿越淤泥、软弱砂层、极硬基岩凸起等多种复合地层。矿山法段需穿越多处断层,存在水头贯通的可能性,在超高水压作用下,预加固支护措施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仅如此,巨大的水压及复杂的地质环境,对盾构机等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项目开工前的3年多时间,中铁六院集团隧道院成立专门的科研攻关团队,设计出一个“矿山+盾构”穿越隧道的组合工法。矿山法,即用开挖地下坑道的作业方式修建隧道的施工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施工方法;而盾构法,则是采用大型盾构机施工的现代方法。
据贺维国介绍,针对工程中所有的重难点以及关键节点,设计方案都进行了分析以及专项方案设计。
经过多次内外部评审,珠江口隧道设计方案被认为“在特长海底隧道工法、超高水压海域盾构法隧道外水压力取值及接缝防水、深厚淤泥地层大直径盾构欠压始发、矿山法隧道洞内大直径盾构接收及整体拆解等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抗水压防腐设计保证隧道行车安全
珠江口隧道现场施工共分虎门、南沙及万顷沙3个工区。2020年7月2日,3个工区施工全面展开。
虎门工区和万顷沙工区明挖段基底,均位于大面积深厚淤泥层中,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施工过程中基坑变形控制难度大。“为确保后期高铁运营安全,设计方案中重点考虑了沉降要求控制,制定了高精度的指标要求。”贺维国说。
按照设计方案,待盾构始发井完工后,两台大直径盾构机将分别从东莞虎门及广州万顷沙始发相向掘进,盾构管片外径12.9米,盾构独头掘进最长达3590米。
“这就意味着,盾构机必须在高水压下不良地质段进行磨损刀具的更换。这无异于在水中打开了一扇窗户,安全风险极大。”贺维国表示,对此设计上要求采用更可靠的常压刀盘+气垫模式换刀技术。同时,对于掘进极高风险地段,在盾构机上还将配置相应超前地质探测手段,对前方地层进行预测分析,实现一机多能。
除水下换刀问题,还有一块更难啃的骨头,就是盾构机未来如何在海中完成接收及拆解。
贺维国说,盾构机长距离掘进后,必须精准在海中扩大硐室实现对接,这犹如在大海中穿针引线,不仅在设计时要考虑足够预留量,对盾构机掘进过程中的动态控制要求也极为苛刻。同时,在盾构接收中还必须确保零渗水的要求。
“设计方案采取了依靠洞内外联动测量,使盾构机认准方向进行掘进施工;通过地质勘查和超前地质预报,摸清前方地质条件,及时调整盾构机掘进参数和姿态,保障盾构机在正确的方向掘进;设置大型接收洞室,在接收端预留有一定容错的接收洞门及止水系统,保障盾构机能够直接进入。”贺维国说。
除了在设计方案中严格把关,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成为了珠江口隧道的一大亮点。
海洋是氯离子的主要来源,而氯离子会渗透到混凝土内部对钢筋表面的钝化膜进行破坏,最终导致钢筋锈蚀,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劣化,影响到结构的使用寿命。为解决海洋带来的腐蚀问题,设计采用了浸入型硅烷浸渍材料来加强混凝土管片的抗侵蚀作用。
普通穿海盾构隧道工程,由于处于低水压环境下,主要考虑提高混凝土强度以及抗渗标准来抵抗氯离子的侵蚀。“而珠江口隧道,是通过利用硅烷材料的小分子结构,将有机硅分子牢固地附着在管片混凝土表面和毛细孔道中,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层。”贺维国说,这同时也避免了常规外防腐材料在管片拼装时受到盾尾刷对其产生的破坏问题。
结构自身的防腐措施,结构接缝处的防腐设计也至关重要,在管片接缝处,设计方案采用了两道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密封垫设计,增强了抗水压效果,以保证隧道的安全。
业内专家认为,珠江口隧道工程具有“‘矿山+盾构’组合工法技术难度大、极端地层盾构掘进长、淤泥环境施工风险高、防灾疏散组织救援难、世界级高水压无案例”的特点,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更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
推荐
-
-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星在全新的5G基础建设赛道上如何取得成功?
据路透社报道,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与英国移动运营商沃达丰(Vodafone)在周一达成协议,将为...
来源: -
-
-
-
-
-
热点更多》
-
东方今典集团与赤峰市签订合作协议 将共同开发9万亩产业项目
近日,东方今典集团与赤峰市红山区政府...
-
中俄两国元首领航定向 科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之路越来越广阔
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马克思列...
-
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重要保障技术的CCUS产业怎样成功破局突围?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截至2020年,我国...
-
电商卖家该如何借助RPA技术触达更多的客户?
伴随传统电商平台的愈发成熟,红利逐渐...
-
研究发现用水杨酸涂抹的种子种植的幼苗 其存活率和生长率更高
据外媒报道,在将以前的工业或农业用地...
快讯更多》
财富
- 中俄两国元首领航定向 科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之路越来越广阔
- 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重要保障技术的CCUS产业怎样成功破局突围?
- 电商卖家该如何借助RPA技术触达更多的客户?
- 研究发现用水杨酸涂抹的种子种植的幼苗 其存活率和生长率更高
- 含氯消毒剂会加速抗生素耐药性传播 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 220摄氏度下的废弃塑料 一小时内可将90%的塑料转化为喷气燃料
- 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围绕两链融合 助力西安丝路科创中心建设
- 科学家通过足迹化石准确推断足迹造迹者或许是复齿湖翼龙
- “追星狂人”暗夜里争分夺秒寻星 10余载于苍穹之中“追星”成功
- 上海建设大科学装置 用科学技术展现新时代“魔都”的无穷魅力
- 打造“数字化”船舶监管服务 提升验放效率恢复船舶吨税征收量
- 农机小“蓝海”市场需求大 双行全自动蔬菜移栽机助力培育自动化
- 研究发现珊瑚会将共生藻类更换成更耐高温的种类 以帮助自身存活
- 大数据研究92%现存鸟类记录 发现四种鸟类跻身“十亿俱乐部”
- 220摄氏度下的废弃塑料 一小时内可将90%的塑料转化为喷气燃料
- 俄罗斯开发出激光打印硅纳米颗粒技术 使VR眼镜变得更小成本更低
- 美国研发出机器学习模型 有助以数据驱动方式合理分配科研资源
- 深圳站 | 鹏城再聚,赋能未来,金沙古酒百城巡展第39站完美收官!
- 新技术减少癌症治疗副作用 有望更好地将药物递送到肺部
- 神舟十三号将送3名航天员到“天和”核心舱内生活工作6个月
- 最详细的人脑内部连接图发布 展示了人脑神经元间的连接模式
- 科学家发现超快电荷存储机理 为统一存储器的发展提供技术途径
- 银河系中心附近的分子云被检测到乙醇胺 或对地球细胞进化极为重要
- 新型微型无线植入设备 能够实时测量皮肤深层组织中的氧合水平
- JUPITER-02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有望改写鼻咽癌的一线治疗标注
- 全基因组覆盖度超92%的环境菌群单细胞拉曼分选耦合测序成功实现
- 腾讯视频聚焦大屏生态 将家庭大屏升级为多元化的家庭娱乐生态
- 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围绕两链融合 助力西安丝路科创中心建设
- 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AI如何改变传统农业?
- 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EH216) 助力居民解决物资运送难题
- 2021金水科创大会圆满闭幕,大咖云集共话创新突围之道
- 未来金融科技应用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又怎样让技术创造价值?
- 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 解决了传统煤气化三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 利用热调控技术实现高比能电池快速充电 飞行汽车或将成为可能
- 大型光伏直流升压并网技术示范系统建成 明确直流并网技术新方向
- 我国构建了人群肠道微生物菌株资源库 探测到“暗物种”
- “朱诺”号探测器亲密接触木卫三 将收集大量观测数据
- “追星狂人”暗夜里争分夺秒寻星 10余载于苍穹之中“追星”成功
- 本土博士深耕体细胞移植技术 用8年时间攻克体细胞克隆技术
- 谢建源和团用废弃的手套箱模拟密闭工况 从而进行粉尘爆炸试验
- 科学家开展最大规模纵向神经影像学研究 获青少年大脑激活数据
- 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态 有助于解释病毒如何造成肺损伤并逃逸
- 科学家通过足迹化石准确推断足迹造迹者或许是复齿湖翼龙
- “切诺基”号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 系全球最大的火车专用运输船
- 辽宁省做“加减乘除”法 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减负增效”
- 上海建设大科学装置 用科学技术展现新时代“魔都”的无穷魅力
- 黑暗中的“一道光” “夜明珠”的最终归宿应是走进寻常百姓家
- 把药液从“玻璃球”变成“泥巴球” 以解决农药利用率低的瓶颈问题
- 破解禽类动物体细胞克隆难题 体细胞复原为活禽成为现实
- 蛋白质中可添加多个新氨基酸 为合成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开辟新途径
- 科技赋能农企实现数字化 智能化促使“木鸡郎4”成功商用谱写篇章
- 棕色脂肪中的蛋白质或可以降低血糖 促进胰岛素敏感性 预防脂肪肝
- 图像识别推动人工智能热潮 视觉知识成为多学科合作探索的‘无人区’
- 科研人员以蜻蜓翅膀为灵感打造出坚硬而强韧的可修复材料
- 新型DNA荧光探针 应用于活细胞运动过程的机械力可视化研究
- 探访储粮中的“黑科技” 四川建设储粮“大冰箱”为粮仓输送冷气
- 科技进步让“抓小偷”变成便捷 网络时代新命题亟待破解
- 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4亿人 综合视频的用户规模为7.04亿人
- 全球封测市占率约3.7% 半导体封测大厂京元电子宣布停工
- 机械化流程环环相扣 大数据助力“三夏”一条龙作业
- 子昂健康启动“破圈计划”让大众了解罕见病
- 迈为股份研制HJT太阳能电池片 全面积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5.05%
- 3GPP国际标准组织将启动6G国际技术标准研制 9年后6G将商用
- 欧菲光优化商业模式“轻资产重研发” 拓展众多新应用领域
- 有难题上平台企业直连“专家智库” 服务“直通车”在线优化激励机制
- 甬江实验室计划突破10种以上关键“卡脖子”材料以及国际首创材料
- 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敲开原子核 探寻宇宙奥秘
- 空穴自旋量子位 有望造出结合半导体和超导体的新型量子计算机
- 新的人造细菌可以完全抵抗病毒感染 或能使利用细菌制造药物更可靠
- 享受“静”爽夏日 德商必酷618购物狂欢节来袭
- 合成生物学提出新的解决路径 驱动从“0”到“1”的源头创新
- AMD Zen4 AM5处理器支持双通道DDR5内存 28条PCIe 4.0通道
- 多家企业陆续派无人驾驶车 助力解决广州市民物资配送等难题
- 卷曲屏激光电视有望年内上市 让国内企业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 四院7416厂打造一流固体火箭发动机 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5G成传统行业升级改造的“催化剂” 促使传统行业发生“质变”
- 聚好看发布行业首个直播云平台 率先实现平面 VR双8K超高清直播
- 科学家发布迄今最大的“人脑地图” 包含1.3亿个突触 数万个神经元
- 风云四号B星搭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订轨道
- 科技赋能早诊治 干细胞及生物打印有望助力骨关节病治疗
- 鲨鱼大约在1900万年前经历大规模灭绝 如今或将历史重演
- 付巧妹团队解锁冰河时代东亚人群遗传图谱和适应性基因演化
- 我国首次实现多模式复用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 展现量子通信加速效果
- 中消协发布15款空调试验报告 3款无法使用冷凝水自清洁灰尘功能
- 黄石开发区·铁山区积极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 “特变电工”应用八大工业信息系统 实现设备联动 打破生产信息孤岛
- 青岛国际创新园已探索出转型新模式 数字化转型“转”出亮眼成绩单
- 地球磁场异常会使高能粒子产生异于传统红色大气气辉的红色赤道极光
- 光谱技术准确测量臭氧柱总量变化 发现臭氧变化受南极极地涡旋影响
- 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揭示仰韶文化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 单倍型或仍然保留
- 数字纤维有助于未来创造出“数码服装” 可用于人体机能监测等
- “阳光动力”飞行数月无需加油 “高空平台”集航空航天优点于一身
- 美国将向地球的“孪生兄弟”金星 派遣两款探测器 探索地球演化历程
- 科技支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科创板的上海企业市值位列全国第一 资本市场投向“硬科技”
- 雾化吸入式疫苗可使黏膜免疫 拥有更高的可及性 以申请紧急使用
- 技术迭代丰富互动场景 千亿市场深入探索产业变局
- 兆易创新发布自有品牌DRAM产品 进入主流存储市场
- 黄卫东调研安巢经开区企业 魔变科技数据采集标注业务引关注
- 大赛获奖丨上海爱可生连续三年蝉联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大赛奖
- 《全面战争:三国》宣布停更,受伤玩家何去何从?--《七雄纷争》今日全网首发
- 垃圾分类治理回归源头 北京延伸执法检查覆盖面 三步严查执法
- QQ潮玩展引领大湾区消费新潮流,打造潮流文化新地标
- 消毒机器人 无创血糖仪 AI骨科机械手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亮相
- 3纳米工艺将于明年下半年量产 比5纳米技术逻辑密度达70%
- 直播&管车?记道率先推出视频管车新模式
- 数字电网托强大的“电力+算力” 为高效消纳新能源提供“核心算法"
- 冲刺中高考如何给孩子补对营养澳洲大金罐 Maxinatal告诉你答案
- 紧跟技术迭代趋势 芯联芯助力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
- “点亮数字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 上海浦江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展示了200余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
- CCI正式成立动物实验中心 向探索“自我造血功能”迈出的重要一步
- 网易云音乐赴港递交招股书 “每日推荐”等创新体验广受喜爱
- 回忆杀!寻秦记两大男主林峯郭锋成《七雄纷争》代言人,6月3日全网首发
- 安克创新举办中国首场发布会,发布多款黑科技消费电子产品
- 重新定义平台!3年瞄准5000亿,国美打扮家掀起家居家装行业透明战!
- 历时22年建成观天巨眼 以“一眼千年”的神技独步世界 拓展人类视野
- 混凝土烯的强度比标准混凝土高30% 既节省建材又减少碳排放
- AI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帮人类迈向一个更可持续 更清洁 更健康的未来
- 科研人员首次在室温下获得了磁性超导材料 有助于创建在室温下工作的量子计算机
- 100%国产技术打造“零碳排放”氢能汽车开启绿色出行
- 万科云城以科技代替人工 将管理运营工作托管“上云”
- 亚洲数字银行“云”开业 助推全球资产数字化生态建设
- 原子观测分辨率提高2个数量级创新纪录 有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 淄博市依靠两大科技法宝迈过供热耗效目标线 化解天然矛盾变废为宝
- 10秒光照发光近半小时的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 有望用于医疗领域
- 柔宇科技发布mi-cro-LED弹力柔性屏技术 透光率可达60%-70%
- 高通技术推出骁龙7c第2代计算平台 为教育用途的PC产品等树立全新标杆
- “迷你”心脏类器官既可自主跳动 也可以自身产生修复损伤的蛋白质
- 华域汽车最新研发的4D成像毫米波雷达 能测定物体高度和俯仰角度
- 人脸识别已经无处不在 你的脸 正在被人脸识别系统偷走
- 优必选科技亮相高博会,打造岗课证赛全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一款手语翻译终端上线试用 让聋哑人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撞出粲物理领域 “超级对撞机”时代或将到来
- 仅一个原子厚的新型碳材料拥有金属性质 其储锂容量比石墨烯更大
- 如何在后摩尔时代加快我国集成电路发展?
- “祝融号”火星车首次踏上火星表面 并在火星上移动了0.522米
- 碳纤维机械手臂的较其他材料的优点
- 库客音乐推出了沉浸式“智能钢琴教室” 实现一对多教学模式
- 夯实IT 课程 产品 组织四大基础 构建小码王OMO战略壁垒
- 科大讯飞打破场景界限 成功营造舒适智能空间
- 声网制定水晶球产品 打破实时互动行业质量和体验“黑盒”
- 佳能通过减少材料的数量减轻机身重量 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 海信AI交互冰箱业内首次突破食材动态感知技术 精准管理
- 天猫奢侈品推出全新折扣聚合频道“魅力惠MEI” 启动“双频道”战略
- 信服云与蓝凌 Coremail联手推出“金融办公场景解决方案”
- MOTI·MEGA PRO横空出世 它到底解决了用户多少痛点?
- 美的今年将发布智能家居WiFi 6模组 全品类导入华为鸿蒙操作系统
- 北斗全面融入生产生活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获得了重大发展机遇
- 卓源资本领投MCU芯片研发商灵动微电子获得新一轮战略投资
- 聚划算百亿补贴推“时令补贴” ,"贵族榴莲"变"平民水果"
- 医学技能大赛模拟真实场景 以竞赛为镜 发现教学中的得失
- 调控电子分布转变氧化物界面超导属性 发现可调控的量子金属态
- 高性能析氢电催化剂 实现不同位点间的远程协同和催化性能优化
- 石炭纪最早期全球气候骤降 种子植物的辐射或是导致冰期开始的原因
- 加速器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联手寻找新的基本粒子
- 2I/鲍里索夫周围包裹的彗发中探测到镍 显示出了彗星活动的证据
- 新型生物分子糖RNA 有可能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2020年度有哪些科学技术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 “悟空”号在TeV以上能段测量精度提高 并探测到氦核能谱新结构